草原秋韵浓,研修正当时。2025年10月23日至11月8日,内蒙古自治区 2025年“国培计划”旗(县)级中学紧缺学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(初中体育学科)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顺利举办。来自全区各旗(县)的体育骨干教师齐聚一堂,通过十七天的“理论深耕 + 实践淬炼 + 跟岗赋能”三维研修,重构体育教学认知,锤炼专业教学技能,为破解基层初中体育教学难题、推动全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本次培训聚焦初中体育“紧缺学科”师资能力提升痛点,由自治区教育厅统筹部署,联合高校体育院系、教育科研机构精心设计培训方案。培训以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为引领,以“提升体育育人实效”为核心,构建了“思想引领—专业夯实—实践应用—成果转化”的完整培训体系,既突出政策理论高度,又紧贴基层教学实际,实现了“按需施训、精准赋能”的培训目标。
一、思想铸魂,锚定体育育人初心
培训开篇即聚焦思想引领,通过专题讲座筑牢教师育人根基。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围绕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”展开深度解读,郝玉晶副教授结合体育教学实际阐释“四有”好老师标准,刘爱华教授则从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视角,解读体育教育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独特价值。


二、专业筑基,深耕教学核心能力
在专业技能提升环节,培训课程涵盖“科学训练、教学设计、安全防护、科研能力”四大模块,兼顾实用性与创新性。张磊副教授的“少儿体能训练”课程,将成长规律与趣味游戏相结合,打破传统体能训练的枯燥模式;徐慧颖副教授通过互动式教学,展示如何用创意游戏设计实现“趣味与体能双提升”;张晓英副教授的《校园运动损伤应急与防护》课程为校园运动安全筑牢“防护墙”。
针对基层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,李凤新教授以“体育教研方法论”为主题,将课题申报、课程设计等专业内容转化为 “课堂烟火气” 十足的实操指南,让 “科研” 从遥不可及的术语变成源于教学实践的实用技能。杨浩辉老师的 “大单元教学设计”课程,引导教师打破单节课教学局限,构建目标连贯、螺旋上升的单元教学体系,提升教学的系统性与生长性。此外,匹克球、飞盘等新兴运动项目培训,让教师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“兴趣引领教学”的魅力,为丰富课堂内容提供了新选择。

三、实践赋能,搭建学用转化桥梁
为推动理论知识向教学实践转化,培训专门设置跟岗实践环节。参训教师分组走进校园,沉浸式观摩优质体育课例。跟岗过程中,参训教师不仅“看课”,更“评课”“议课”,与授课教师围绕“核心素养落地”“课堂互动设计”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。“优质课的共同点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感,让学生在‘我做到了’的成就感中爱上体育。”教师们分组打磨教学方案,将所学方法融入本土教学实际,为成果转化奠定基础。

四、聚力同行,共绘体育教育新篇
11 月 8 日,培训在成果展示与交流研讨中落下帷幕。各组教师代表分享了培训收获与教学改进计划。参训教师纷纷表示,此次培训既补了思想之钙,又强了专业之能,更明确了教学方向。“回到学校后,我要把趣味体能训练、大单元设计这些方法用到课堂上,让我们的孩子也能享受高质量的体育课。”本次培训不仅有效提升了紧缺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,更搭建了全区初中体育教师交流合作的长效平台。推动培训成果在基层课堂落地生根,让草原少年在更优质、更温暖的体育教育中强健体魄、砥砺品格,为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体育力量。
此次内蒙古 2025 年 “国培计划” 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,以扎实的内容、创新的形式、精准的赋能,为全区基层初中体育教师搭建了成长的阶梯。从思想铸魂到专业筑基,从实践赋能到聚力同行,十七天的研修不仅让百余位教师收获了知识与技能,更点燃了他们深耕体育教育、践行育人使命的热情。
文字:郭柯宇 图片:呼声 靳志帅 肖凡 初审:杨树波 复审:李凤新 终审:韩武 李凤新